内部审计在全新单位治理环境中的定位和策略 中培财审通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资质荣誉

内部审计在全新单位治理环境中的定位和策略 中培财审通

2024-04-03 资质荣誉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不断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单位治理历年也在不停地改进革新和探索。原本的治理结构逐渐被淘汰,新的治理结构不断演变、论证,现在已渐渐被单位采用。在这样全新的结构下,内部审计也在不断变革,不仅承担了逐渐重要的角色,其独特的地位迥异于之前的行政部门,全新的功能也不再局限于原来的鉴证监督功能。这样的变化为治理层和内审人员带来了全新的挑战。本文旨在阐述单位全新治理结构体系和内部审计的全新定位和功能,希望借此理清思路,整理线条,为变革和创新提供理论基础。

  引言:跟着社会经济的持续不断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单位治理历年也在不停地改进革新和探索。原本的治理结构逐渐被淘汰,新的治理结构不断演变、论证,现在已渐渐被单位采用。在这样全新的结构下,内部审计也在不断变革,不仅承担了逐渐重要的角色,其独特的地位迥异于之前的行政部门,全新的功能也不再局限于原来的鉴证监督功能。这样的变化为治理层和内审人员带来了全新的挑战。本文旨在阐述单位全新治理结构体系和内部审计的全新定位和功能,希望借此理清思路,整理线条,为变革和创新提供理论基础。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不断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单位领导层不在只重视单一的管理机能,而是越来越强调治理这一概念。管理和治理一字之差,本质却不同。在治理的各种定义中,全球治理委员会的表述具有很大的代表性和权威性。该委员会于1995年对治理作出如下界定:治理是或公或私的个人和机构经营管理相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因此治理不只是一套规则条例,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管理机能下的内部审计只是单一地对财务收支进行审计、对违纪违规做监督。而治理机能下的内部审计则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在常规审计业务下建立内部控制体系和综合绩效评价体系,利用体系指标为单位管理层提供决策所需的参考依据。

  我国单位早期所采用的组织架构基本上属于垂直型的U型组织结构,治理模式主要是采用的时人力资源控制模式。这种组织模式使得我国单位长期带有“三高三低”的特点,即:集权度高,决策效率高,行政化倾向高。综合资源利用率低,战略维度低,科研学术权力低。这种组合模式具有上下级关系简明清晰,层级制度严格明确,保密程度好,决策与执行工作有较高效率;管理沟通的信息源自与基本流向固定,管理沟通的渠道也简单固定,管理沟通的速度和准确性在客观上有一定保证的优点。在建立初期确实保证了我国单位的快速地发展,为人口综合素养提高提供了保障。但是在发展的中后期,由于单位自主创新的采用,向综合型、科研型单位的转型,单位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下原来的管理模式的缺点就暴露了出来。管理无专业分工,直线控制点较多造成执行率低下,当单位规模发展到某些特定的程度下,难于有效地领导和管理,沟通的信息源自与基本流向被管理者死死控制,并且管理沟通的速度和质量严重依赖于直线中间的各个点,信息容易被截取或增删,造成管理沟通不顺畅或失误。

  为此,单位也尝试转型各种新型组织模式,类型集团模式的H型、战略项目组的M型(事业部型)、矩阵型等等。

  H型严格讲起来并不是单个组织的结构形态,而是集团模式的组织形式。在 H型组织架构下所有的院系或项目组都具有相对独立的法人资格,是相对独立的行政权,可以依据其所从事活动的内容做自主的重大决策和经济活动,单位行政主体本身不直接参与这些活动,仅对此承担法律责任。H型组织架构的有点在于扁平化的组织架构使得行政决策的执行效率极大的提升,但是过于扁平化同时也易引起内部院系或项目组之间争夺有限的资源,减弱了单位主体的行政权。

  目前看来M型是最适合我国单位发展模式的一个组织模式。这种组织架构改善了单位治理情况:

  1.治理结构科学清晰,将原先过度集中在决策层中得权利下放到各个功能组中,决策层可以更好地将精力投入学校的战略决策中,而不是耗费在日常的运营管理上,各功能组制定计划和资源配置方案提交决策层,决策层则制定考核目标,对其进行考评。职能部门负责资源配置,而不是过度干涉各功能组的日常管理。各司其职。

  2.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率,所有的资源都不在是平均分配给每个功能组,而是通过绩效考核的形式争取,因此资源被更优先地配置在优势的功能组。

  3.提升了科研学术权,解决了其与行政权之间的冲突。学术权力不在弱于行政权力,学术权力能自主地支配资源,全身心地投入科研学术中,行政权则辅助支持运营管理,大幅度的提升了科研领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这种单位治理模式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相反其仍在持续进化中,其趋势主要有:

  1.扁平化——组织架构的扁平化,就是通过减少管理层次、裁减冗余人员来建立一种紧凑的扁平组织架构,使组织变得灵活、敏捷,提高组织效率和效能,信息流通畅,使决策周期缩短,信息沟通与决策的方式和效率均可得到改变。

  2.网络化——随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信息的传递不必再遵循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等级阶层,就可实现部门与部门、人与人之间直接的信息交流。提升内部各部门之间、员工之间广泛的交流与合作伙伴关系,而且这些交流与合作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并将随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得到不断地强化,使信息和知识在企业内迅速传播,实现最大限度的资源共享。

  3.边界模糊化——目的是使各种边界更易于渗透,打破部门之间的沟通障碍,有利于信息的传送。在具体的模式上。比较有代表性的模式是团队组织,各部门组合起来为摸个或多个总体目标负责的以群体和协作优势的组织形式。这种组织成为组织架构创新的典型模式。团队通常能分为两类:一是“专案团队”。成员大多数来源于各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其使命是为解决某一特定问题而组织起来,问题解决后即宣告解散;另一类是“工作团队”,工作团队一般是长期性的,常从事于日常性的管理业务工作。

  4.多元化——单位内部不在认为只有一种合适的组织架构,内部不同组的组织架构不再是统一的模式,而是根据具体环境及组织目标来构建不同的组织架构。管理的人要学会利用每一种组织工具,了解、并且有能力根据某项任务的业绩要求,选择正真适合的组织工具,从一种组织转向另一种组织。比如科研目的的组能够使用矩阵式的组织形式,而单位产业则能够使用H型模式等等。而不是单一采用M型组织形式。

  在这样的组织形式和治理结构中内部审计也不再只能是单一的差错防弊,而是要重新定义其地位和功能,首先要明确全新的内部审计的宗旨、权利和职责。内部审计的宗旨是帮助单位增加价值提高单位的运行效率,帮助其实现目标。因此内部审计必须得到治理层的支持和各管理层的配合。相比于过去传统的单一职能部门,现代的全新内部审计应着眼于整个学校的战略目标,因此全新的内部审计也应以全新的组织形式呈现。

  全新的内部审计部门应直接归属于单位最高决策层,为学校决策层负责,从过去的职能部门剥离,在决策层下设立内部审计和风险控制委员会,该委员会应有内部审计人员,外部审计人员及相关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全面负责单位风险评估,内部控制和绩效评价等工作,内部审计和风险控制中心不再单一只是一个职能部门,而是需要贯穿所有的职能部门和功能组中去。功能上当期发挥监督功能时,该委员会只为决策层负责,不收任何内部因素的制肘。当发挥鉴证和评价功能时,该中心可以为任何的需要的部门或功能组服务。

  内部审计和风险控制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根据单位的战略评估各类活动中的风险,并且提出对应措施以便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其工作范围涵盖了单位所有相关部门。

  1.风险评估,全面预测单位所面临的全部内部和外部风险,根据决策层提供的风险的可容忍范围和可接受程度,建立风险评估框架,再结合单位整体或局部的目标制定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风险控制和应对流程。

  单位的审计鉴证最重要的包含两个方面:经济责任审计和特定功能的审计鉴证。在充分实施审计程序的基础上对审计对象发表意见,编制审计报告和建议书并反馈给相应的职能部门和决策层。充分进行审计沟通,将审计结果运用到以后的管理和控制活动中去。

  内部控制管理小组根据风险评估小组的评估报告,制定单位内部的内部控流程,结合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随时调整风险控制点,贯穿于单位所有职能部门和功能组,定期编制内部控制有效性报告,及时汇报给决策层、职能部门和功能组,及时作出调整控制模式和应对策略。

  绩效评价是单位近两年衍生出来的全新的管理要求。绩效评价贯穿于单位的全范围和每一个层级中,一个有效地绩效评价体系将成为单位的总体目标和局部目标共同达成的有力工具。其基本要素有:确定衡量绩效的有关标准、绩效成果与既定标准的比较、绩效差距评估。这一些要素是否能被有力运用将成为内部审计人员的重要工作之一。

  目前绩效评价仍处于探索阶段,较为流行的方法有目标管理法,关键绩效指标法,等级评估法和平衡积分卡。其中目标管理法和等级评估法较为简单直接的,但无法应付较为复杂的情况,关键绩效指标法虽然制定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指标,但是较为静态,无法应付无法量化的情况。相比之下平衡积分卡科学的分析了各类动静态活动的绩效情况。

  全新的内部审计的四个方面绝不是单一而孤立的,相反是相互依托,相互联系,相互运用的,这四个项目形成一个工作链并贯穿于单位的每一个层级中的每一个活动中去。

  1.加强审计独立性,独立性是是现代审计的灵魂,也是确保审计工作公正客观地前提。因此为确保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良好开展,决策层应确保审计人员能够最大限度的实施审计程序,不受外界的干扰,因此应成立审计委员会,委员会直接对决策层负责,审计部门由委员会直接领导,与其他行政部分隔开,而决策层直接赋予内审工作最大的权限。

  2.加强内部审计队伍的建设。内部审计人员是整个单位内审工作的主心骨,高素质、高业务能力的审计人员对单位审计工作的推动有这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能力,培养具有会计,法律等专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尤其是针对全新功能的业务能力,包括绩效评价和内部控制监督的有关方面更要加强相关业务能力的提升,确保内部审计工作高效有序的开展,最大限度的应对日益变化的内外部环境。

  3.融合先进的科学技术。随着网路信息技术的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于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已经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加强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内部控制中人为干涉的情况而造成的内控失效风险,同时信息系统之间的互通也可以加快信息之间的流通速度,大幅度的提升审计工作的效率。

  4.宣扬良好的道德导向,树立舞弊防范意识。在单位内部宣传良好的证明的道德导向,鼓励报告不正当的行为,树立舞弊防范意识,使内部审计得到良好的工作环境,同时也减少了审计工作中的固定风险。

  5.建立内部审计质量保障体系。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不仅要运用最新的审计方法,还要层层把关,严控风险,在每次业务完成后都要求对相应工作作出评价,形成完整的评价体系,通过评价体系检查内审工作中的各类纰漏,确保内审工作得到最大的风险保障。

  全新的单位治理环境为内部审计的工作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单位内部审计人员一定群策群力,创新改革,将强培训,才能在全新工作中应对各种各样的新情况,将内部审计工作做得更好,同时也为单位治理提供保障。

  1.余华.高校治理体系完善与治理能力提升的探索.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15(3)

  2.任远,俞红梅.高等教育内部审计管理的改进和创新.财经界(学术版),2015(15)

微信扫一扫

手机官网

  • 网站首页
  • 咨询电话
  • 返回顶部